智慧農業的困局
農業是我國之本,農業在我國自古有之,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農業也得到了一定發展,我們都知道智慧農業一直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而且國家頒布三農政策或法規中都會涉及“智慧農業”,并著重標準“智慧農業的重要性”,但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智慧農業”的困境感到“無力”,而且是“從外到內”。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智慧農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中提到,我國智慧農業起點比較晚,缺少對智慧農業發展理論和形態應有的研究分析,同時在實踐層面又面臨著思想觀念和現實制度等多方面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農民整體信息素養不高
智慧農業發展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和科技推廣人員。沒有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推廣與應用,沒有現代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智慧農業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受到的信息化知識培訓較少,在廣大地區的農業生產中過分依賴生產經驗。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瓶頸。
二、農業規模化生產程度太低
生產規模化是農業技術和設備應用與推廣的重要條件,也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基礎。小規模生產在農產品價格和成本方面處于劣勢,被壓在商品價值鏈的低端,很難推動農業信息化與智慧農業地發展。
三、農業信息化與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
農業發展的信息化與機械化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到2010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50%,標志著我國農業從依賴人畜力為主向依賴機械化為主的歷史轉變。然而,由于地區間、民族間經濟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差異,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面臨自然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同時,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等更是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還沒有真正在推動農業發展中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四、創新性的農業商業模式匱乏
破解智慧農業的困境,除了政策環境還是時間,最早應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物聯網技術,在示范試點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絕大部分還處于科研項目階段,必須得到政府財政支持得以持續。以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大面積應用,急需市場機制介入,需要創新性地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商業模式,使得農業信息化、現代化得以可持續、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