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農產品溯源系統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要求
近日,中央及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黨中央及國務院再次強調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完善農產品認證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系統。
農產品溯源系統是從農田或養殖場再到終端的餐桌,記錄農產品經歷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等多重環節并給予監管及追溯能力的信息系統。
農產品溯源系統建設具體目標
(一)建立追溯的系統平臺。指從供應鏈下游至上游識別一個特定的單元或一批產品來源的能力,即通過記錄標識的方法回溯某個實體來歷、用途和位置的能力。
(二)建立跟蹤的系統平臺。指從供應鏈的上游至下游,跟隨一個特定的單元或一批產品運行路徑的能力。對于農產品是指從農場到POS零售跟蹤的能力。
(三)確定食品供應鏈全過程中跟蹤追溯信息。建立各個環節信息管理、傳遞和交換的方案,從而對供應鏈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跟蹤與追溯,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行妥善處理。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通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所有參與方,在信息交換、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實現食品安全跟蹤與追溯。彼此之間交換信息的內容、表述和形式達成一致,交換的數據采用標準化。在發生產品質量問題時,這些問題可以在供應鏈中的不同環節,由消費者、分銷商,或上游供應商發現。在食品供應鏈中,溯源系統主要有三個顯著的功能:信息的獲取、信息的傳遞、信息的管理。
農產品溯源系統建設最終目標
農業除了農產品本身所生產的經濟價值外,對于整個農作的生產過程則可視為一項衍生的知識價值。
對政府而言, 掌握農作物的整個生產過程狀況,可以加強對產品質量的管控程度,一旦產品發生危害問題,政府可于第一時間應對農產品生產線的回收危機處理。
在農業生產方面,提供一套生產作物的流程規范,詳細的農作物生產記錄可以做為產品質量研究依據,有助于農業改良效率的提升。
在生產者方面,在整個生產過程可以提升農民自我管理能力與自律,農作物的生產記錄則可以消除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藩離。
在消費者方面,提供產品的信賴證明,一套透明的農作信息則是讓消費者更清楚知道自己所購買的產品來自于哪理,對于食用安全更具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