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溯源 有二維碼的食品更是一種質量安全保障

    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三鹿奶粉到上海中芯國際學校霉番茄事件,無不刺激著人民群眾的神經,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重視的問題。而隨著科技發展與移動互聯網興起,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食品溯源體系及技術也逐步應用于食品安全問題防范中,消費者通過移動終端掃描包裝上的溯源碼,就知道所購食品的產地、生成過程、流通過程、檢測信息等。

    170921 (23).jpg

    食品溯源的發展進程

    食品安全溯源機制最早源于1997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具體而言,食品溯源指食品質量在消費端出現問題,可以通過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進行聯網查詢,查出該食品的生產企業、食品的產地、具體農戶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確事故方相應的法律責任,食品安全溯源體系的建立有賴于物聯網相關的信息技術。

    在新《食品安全法》頒布以前,我國在食品溯源方面做了諸多探索。早在2003年,我國就啟動了中國條碼推進工程,國內部分蔬菜、牛肉產品開始擁有屬于自己身份證2005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出境水產品溯源規程》,規定必須標識出出口水產品及原料,同年,北京順義區啟動蔬菜包裝分裝盒質量可溯源制度。2007年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啟動了《農產品溯源質量快速溯源系統設計與運行規范研究及技術實現》,我國不斷推動食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其是RFID技術引入食品溯源,為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制建設提供了新的支持。

    201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其中指出要應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建設追溯體系,實現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是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對于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促進監管方式創新、保障消費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15101日新修訂實施的《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國家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20166月農業部發布《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圍繞建立追溯管理運行制度,搭建信息化追溯平臺,制定追溯管理技術標準,開展追溯管理試點應用等展開工作。

    2017年是我國食品溯源推進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是我國十三五的一項戰略工程,明確要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追溯體系,以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促進監管方式創新、保障消費安全。十三五計劃中加快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要求2020年建成互通共享的全國食品溯源體系,讓可溯源食品走進百姓餐桌。

    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經過不斷的技術進步與探索,食品溯源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能從技術上實現跟蹤并監控農產品種植、加工、生產的全過程,已被廣泛應用至食品安全領域。

    據悉,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溯源技術大致有三種:一種是RFID無線射頻技術,在食品包裝上加貼一個帶芯片的標識,產品進出倉庫和運輸就可以自動采集和讀取相關的信息,產品的流向都可以記錄在芯片上;一種是二維碼,消費者只需要通過帶攝像頭的手機拍攝二維碼,就能查詢到產品的相關信息;還有一種是條碼加上產品批次信息(如生產日期、生產時間、批號等),采用這種方式食品生產企業基本不增加生產成本。

    170921 (24).jpg

    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技術研究部主任李素彩介紹,目前對于一些價值較低的工業化生產食品,如面包、餅干等可以追蹤到批次,而一些特殊的、價值較高的產品,如茶葉、白酒等高檔產品可以追蹤到單品,實現一物一碼

    對于企業來說,可追溯體系改善供應鏈的管理,提升企業信心。 一旦農產品發現存在著安全問題,有利于找到其源頭并將產品召回,將損失降到最低,優化產業鏈流程,有助于企業打造更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牌,從而帶來更高的市場份額和更多的客戶。此外,建立可追溯體系還可以讓保險和訴訟的成本有所降低,減少食品召回的成本,防止造假行為,并幫助企業迅速回到正常狀態。

    對于消費者來說,食品溯源系統串聯著從種植養殖、生產、流通,以及銷售和餐飲服務等多個環節,合格的溯源體系能夠將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始終納入有效監控中,通過食品溯源能知道食品產自哪里,生產批次等信息,會更加放心,有二維碼的食品更是一種質量安全保障。

     


    原文來自:盈縱啟航
    在線客服
    在線客服
  • 天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