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關鍵在于農產品品牌化建設
隨著互聯網在我們生活中的普及,網絡購物和移動購物越來越趨于平常化,在農業相關領域,農產品電商的發展也非常的迅速,不單加快了農產品市場的流通,還對農業結構的調整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同時也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一、農產品電商發展動力
近年來,我國在農產品電商方面發展迅速。2016年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中有40%是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完成的,農產品大宗商品交易量大約占整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總值的40%。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2200億,相比2015年的1500億增加了46%。國內各類農產品電商園區達到200家,占各類電商園區的12%。生鮮類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到1000億元,比去年增長80%。
而且,近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重點放在了“三農”問題上,更是出臺了很多與農產品電商相關的政策,如《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務部頒布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和《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指引(試行)》等文件,都表明了政府對于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重視。
二、農產品電商發展問題
在看到我國農產品電商快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注意到在當前的發展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
商品標準化程度低
農產品因其自身的生產特點和產品屬性,不同產區出產的同類農產品品質本身就有差異,加上生產過程各產區不同,栽培和大田管理水平農戶與農戶之間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都導致了不同生產主體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加之缺乏統一的產品分選標準,因此導致了在當前階段我國農產品線上銷售的時候,出現了產品品質不一,同批次商品間個體質量差異大,甚至是以次充好,或者假冒同類產品的情況。給消費者在選購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產品標識不規范
我國農產品產區分布較廣且種類繁多,不同產區所生產的農產品不僅產品直觀外形差別很大,而且在營養價值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同。很多農產品沒有經過正規的檢測與檢疫就直接上線銷售,不僅在包裝上無法說明產品性狀,而且也缺乏安全、合格的商品包裝。導致了容易誤導消費者,以及出現問題后消費者維權困難等情況。
缺乏專業人才
農產品電商在運行和維護過程中,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員不單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知識,還要熟悉農業生產、有農產品相關的銷售經驗。而當前除了部分較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有一定的人員配備外,更多從事農產品線上銷售的人員,都是農業生產者,這些人雖然熟悉農業生產,但是缺乏相關的網絡技能和知識,這些都制約了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三、農產品電商品牌化選擇
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農業生產區域分布廣、產品豐富、差異性強。各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都各有不同。這些都為農產品品牌的打造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針對目前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打造農產品品牌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農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標準化
農產品品牌打造中的重要內容就是制定相關的生產、管理標準,從農產品的生產環節入手,通過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標準來為產品品質提供一定的保證。同時還要根據產品自身的特性,參考科學的分類參數,結合科學的分類方法對產品進行等級劃分,同一等級的產品在外形、品質等方面都較為相近。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無法自行分選商品而出現的產品品質不一的問題。
農產品品牌提供農產品溢價
在當前的農產品電商競爭中,大量的商家在銷售著同質化的產品,一方面產品自身特色無法凸顯出來,收益率低,另一方面消費者也無法將這些產品區分開來,導致了在消費中的盲目與顧慮。有了品牌的農產品就可以憑借其自身品牌來將自己與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在提供標準、安全、可追溯產品的同時也像消費者傳遞了附著在產品上的價值觀念,讓消費者既能夠快速準確的找到想要購買的商品,也能在消費的同時能獲得獨特的價值感受。因此有了品牌的農產品也就不必再受到低價競爭策略的影響,從而實現自身產品的溢價。
農產品品牌推動人才積累
同時,在農產品的品牌打造過程中,讓農產品生產者更多的接觸到農業生產以外的知識,可以提高其知識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者的綜合素質。此外隨著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不斷深入,獲得了品牌溢價的生產者也更有動力去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提高了當前從業者的人力資本。同時還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農產品電商的行業當中,從而提高了整個農產品電商領域的從業者知識水平,為行業今后持、快速的發展提供人才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