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持續發展,農產品商品化、標準化問題凸顯
農村電商是近幾年興起的項目,重點在于讓電商進入農村,農村電商其實包括兩方面,一是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城市中的消費品、工業品下鄉,即工業品下行;二是農產品和農副產品走出農村,即農產品上行。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農村電商已從關注工業品下行,發展到則重點關注農產品上行,從“授人以魚”到 “授人以漁”。
農村電商
農村電商發展要歷經三個階段,第一,在家購買全球商品階段;第二,草根網商通過交易獲得營收;第三,物流配送、冷鏈、追溯、營銷等服務環節全面完善。目前,農村電商的發展已到了第三階段。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實物類產品網絡零售額782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1%,占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62.9%。
農產品溯源
從主要產品來看,食品、保健是對中部、西部和東北農村網絡零售增長貢獻最大的實物類產品,服裝鞋包是對東部農村網絡零售增長貢獻最大的實物類產品,貢獻率為16.8%。
然而,農產品上行,看似只是簡單地把農產品賣到城鎮,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是“道阻且長”。以往常常被詬病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已經有較大改善,但農產品商品化、標準化的問題卻漸漸暴露出來,一是種植環節的標準化,二是從原產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標準化。農產品碎片化生產現象普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標準化、品牌化還很薄弱,會碰到如標準化、規模化、溯源等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