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追溯 嚴守最后一公里安全
世界各國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采取了各種控制措施,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也作了多種探索和實踐。但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艱巨性與復雜性,食品安全質量的提高卻不盡如人意,對于“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有賴于更加系統的控制模式來解決。
近年來,國家政府相繼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農藥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商務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這一系列文件給農產品企業及生產者傳遞了哪些信號?
從以上的文件中,我們可以得知,國家非常重視食品安全和農產品品質問題,力求從各個環節保障食品的安全問題,食品安全軟件的發展也伴隨而來,食品追溯已是大勢所趨。從農產品追溯,到農資追溯,再到供應鏈體系建設,依托于政策的推動。
為什么農產品要有獨特“身份證”?食品追溯已是大勢所趨!
通過為農產品專屬“身份證”的建立及農產品的“產地可追溯”機制,將有效提高農產品生產商對產品生產全過程的重視,進而從源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品、農產品的品質關乎國計民生,食品追溯系統的完善與否對于全民體質具有重大的關系。
這種方式打破了優質農產品走向市民餐桌“最后一公里”的障礙,實現了“從農戶到消費者”、“從田間到餐桌”的直接對接,最終,為消費者提供新鮮、安全、健康、看得見的生態農產品。
無論是農產品生產企業還是農產品服務平臺,只有順應國家政策與倡導,從廣大消費者角度及社會問題出發,努力解決實際問題,才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之路。